園主筆記
1. 人性善惡的轉換定律
快戀網創始人馮文成 這幾天,我在看赫布.科恩著的《談判天下》一書。作者在書中講述了他自己親身經歷的一件事,引起了我的深思:
我和同事當時在曼哈頓出差,一天早晨因為同客戶見面還有一段時間,我們便隨意在路邊的餐廳里用早餐。點過餐后,我的同事出去買份報紙。五分鐘后他空著手回來了,一邊搖頭一邊不住地喘氣。
我問:“發生了什么事?”
他回答:“這該死的人!我去街道對面的報攤買報紙,拿到報紙后,我給小販一張10 美元的鈔票。誰知道他不接錢也不找錢,反而把我腋下的報紙搶了過去。我被當時的情景給弄懵了,這時他竟然開口訓我,說他只在不忙的時候才會為一份報紙給人找錢。”
用完早餐以后,我們又提到了剛才的小插曲。我的同事對此憤憤不平,一時難以消氣,把報攤的小販定位成為傲慢自大的低劣家伙。并且認定他不會接受任何人以10美元鈔票去買一份報紙,這反而引起了我的興趣,于是我踱步出門,在同事的注視下過街到了報攤前。
當小販看我時,我故意唯唯諾諾地說,“哦…你好…….嗯,打擾一下,我想我遇到了麻煩,你是否能幫我一下。我初來乍到,人生地不熟的。現在我需要一份《紐約時報》,可是我沒有零錢,我有10
美元的鈔票。”這時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,他毫不猶豫地遞了份報紙給我,并且對我說:“你拿好了,等你有零錢的時候再給我吧!”
這個結果讓我充滿了自信,邁著輕松歡快的步伐,拿著戰利品回到了餐館。而我的同事看到了戰利品后,百思不得其解。 讀完了這個小故事,我認為它簡直就是有關人性的社會實驗。同樣拿10
美元,赫布科恩的同事沒買到報紙,而赫布.科恩不但拿到了報紙,而且報攤小販還沒有要錢,把報紙免費送給了他。在赫布.科恩的同事看來,報攤小販是“傲慢自大的低劣家伙”,而在赫布.科恩的心中,報攤小販的形象肯定不是這樣的,相反卻是“善良慷慨的好人”。為什么同一個人會表現出兩種截然不同的形象呢?
讓我們分析一下原因,赫布.科恩的同事用10美元買一份報紙,報販當時很忙,沒有時間找零錢。在報販心中,用10美元買一張報紙是不為人著想的“惡劣行為”。為了懲罰這種惡劣行為,保護自身的利益,報販采取了“以惡治惡”的方法,粗野地拿回了報紙,拒絕賣給赫布.科恩的同事。而赫布.科恩是怎么做的呢?他也是拿10美元去買報紙,但他卻通過語言告訴小販,他想買份報紙,但身上沒有零錢,只有10
美元,請求報販幫助找一下零錢。赫布.科恩的行為給報販留下了禮貌、善良的印象。為了獎賞這樣的一個“好人”,報販采取了“以善報善”的行為,把報紙免費送給了他。
報販的行為不是個別現象,而是大多數人的普遍行為方式。同一個人,在他面對好人時,他就能表現出好人的形象。而在他面對壞人時,他就表現出壞人的形象。這個現象使我想起了變色龍。變色龍能夠根據周圍的環境而改變自己的顏色,而人也一樣,人會根據社會環境的變化而改變自己的性格。因此,在現實生活中,把人簡單的分為好人和壞人是不對的。在同一個人身上好人和壞人的角色是來回轉換的,轉換的條件就是別人對他的態度和行為方式。在社會交往中,如果你是一個好人,那么你遇到的壞人也可能變為好人,相反,如果你是一個壞人,那么你遇到的好人也可能變為壞人。由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:好人遇到好人的機會多,壞人遇到壞人的機會多。
在工作和生活中,誰都希望與好人交往,誰都希望遠離壞人。如何做到這一點呢?根據善惡轉換定律(我命名的),多遇好人的最佳方法是:將自己變成一個好人。
(發表時間:2010年04月22日)